葫蘆•社子
土地之變遷

滄海桑田話社子
•••台北都市發展時期

(取自 常民文化年刊3 土地之歌 1998)

●文 王志文老師

  在進入日治時代,日本人有計畫地要將台北建立成一
個台灣的政治經濟中心,將城內、艋舺、大稻埕三聚落結
合成現代化的都市,而積極的從事各種建設,同時也開始
吸納許多人口的移人口而建設同時又增加人口,使得原聚
落的耕地消失,所需糧食增加,無法像以往農業時期目給
自足,因而需要由外圍郊區部份地區供應。

  而社子島與大稻捏僅隔番仔溝,又有淡水河水運相連
接,自然而然成為台北市區糧食的供應區,生產稻米、甘
藷、甘蔗,其中特別是不耐搬運的蔬菜以及後來的花卉等
作物。

  我們觀察《台灣堡圖》中,可以發現日治初期的社子
島土地利用與日後河道變遷的情形。

  社子島地區之地質屬於現代沖積層,為第四紀之泥、
砂、礫等未固結沉積物,主要為砂性土壤,其土壤沉陷量
多屬瞬時沉陷,對基礎安全性影響不大;而土壤係由淡水
河與基隆河上游來帶泥沙沉積而成的,屬斗崙系,母質為
砂質岩及陜板岩之沖積士,質地為壤士,排水不完全,並
具有低有機物含量,高鹽份含量。

  因此,為了排除土中之鹽份,所以灌溉水圳十分重要
。在早期地下水抽水並不發達時,全靠地面水灌溉,因為
基隆河水位較高、河道較深、較利於引水灌溉,因而水田
全在基隆河河岸,淡水河沿岸則因為水位低,河道寬淺,
使得漲退潮的河埔地很寬而無法利用,也因此在灌溉不利
的地區僅能種些甘蔗與甘藷,甚至於鹽份過高只有任其荒
廢,這些利用情形均在《台灣堡圖》中顯現出來。

  而《台灣堡圖》中顯現的另一特徵,是基隆河的河道
與今日明顯不同,今日的河道所過之處皆為水田,而當時
的舊河道,在今日的基河路與士商路中間,也就是今日後
港里陽明高中與北士商一帶土地,原是社子島的一部份,
也就是昔日後港漧一帶。另一個明顯不同是番仔溝當時河
道明顯,並有渡口與番仔溝在對渡;這在今日除了高速公
路旁的「陽明山瓦斯公司」的儲氣槽邊,一條殘留的排水
圳溝外,已無任何蹤跡可尋。社子島的滄海桑田,又是一
項證明之處。原本四面河道,是一個完全隔絕只靠水運的
區域,獨立性也因陸運交通的改善而漸漸彥生改變。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