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社子
土地之變遷

滄海桑田話社子
•••工商時代
•••移民的跳扳

(取自 常民文化年刊3 土地之歌 1998)

●文 王志文老師

  由於社子島地區,進入了工商時代,帶來了許多地下
工廠,同時也增加許多就業的機會。高速公路帶進了各地
的移民,特別是中南部農漁業地區過剩的勞勤力,他們懷
著台北的淘金夢,來到此地找尋機會。這批新移民最大的
特色,是南部長程遠距離的移民,他們是在尋找工商業的
工作機會;與當初農業時期的拓墾移民,在於農地的取得
,是北部地區短距雕的移民有很大的不同。這些新移民往
往先租屋暫居在附近工廠上班,忍受著附近低品質的住宅
空間,但是一旦經濟能力許可,或是找到新工作機會,往
往又脫離此地尋求新天地,因為他們的生產活動不是農業
,與土地的感情也較薄弱,不像一些「在地的」舊移民,
有長「置」久安的打算,社子島對他們而言,只是一塊實
現夢想的跳板,但這些找到新天地的人,在移民中只算少
數,隨後如潮水般湧進的人群,使此地的居住空間更形惡
化,進進出出的人潮也使此地交通混亂、治安更差。在移
進來的人多,移出去的人少的情況下,使得人口增加到約
九萬人,這些情形在延平北路五、六段堤內地區更是明顯
;但在七、八、九段的堤外地區,雖然有新移民移入,但
由於禁建與洪水泛濫的問題,使此處人口成現另一種發展

  由於受到經濟成長的壓力及家庭計畫政策宣導之影響
,台北市的人口從一九八二年二干三百二十六萬六千六百
四十一人至一九九一年二百七十一萬七干九百九十二人,
這十年來的人口成長率雖然是逐年下降(平均年成長率為
百分之一點七四),而人口數去幾乎每年增加,而其同時
,社子島堤外地區的人口卻是承受每年負成員的壓力,從
一九八二年的一萬一千八百零八人至一九八八年的九千八
百五十九人,年平均成長率為負百分之二點九四,直到一
九八九年增加了三百五十一人,成員率突增為百分之三點
五六,其原因可能是受到開發計畫的公布,未來有利可圖
的影響而遷入。而後數年可能是因為計畫的不確定性,人
口呈現慢速的成長,十年來的人口平均成長率為負的百分
之一點一八。在人口密度上,由於台北市人口快速成長,
社子倒堤外地區的人口密度在一九八二年為台北市的二分
之一不到,到了一九九一年卻僅為台北市的三分之一,人
口發展受到滯洪區的限制而呈現稀疏的分布。

  另就社子島堤外地區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一年間人口
成長及戶數作比較,男女性比率始終維持在一點一一左右
,在一九八九年以後遷入的人口中,以個人戶口及小家庭
或新婚家庭為主(遷入戶之平均人數在一至二人之間),
而使每戶的平均人數呈遞減現象(一戶平均由四點九人降
至四點一一人)。

  因此,在台北部市發展的環境下,社子島堤外地區卻
未有都市化的現象,人口受「滯洪區的限制,加上環境品
質的落後,促使人口稀少,教育水準又較台北地區為低。

  因此,無論是社子島的堤內或堤外地區,除了舊移民
是地主,或是早期少數新移民在此購屋置產外,幾乎都是
把它當作跳板,只尋求經濟改善能早日脫離此地區,而不
是很在乎改善當地的生活品質,偏偏這些「出外人」又是
現今人口的主流,使得本地環境很少有提升與改善,甚至
有些地主、屋主,也都搬遷到外地居住,隔段時間才回來
收租金,使得人與土地的感情越來越淡薄,環境品質一直
無法提升,堤外地區更因為禁建限制,使此問題更嚴重。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