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社子
土地之形成

滄海桑田話社子
•••康熙初期的河道

(取自 常民文化年刊3 土地之歌 1998)

●文 王志文老師

  無論是一六五四年的古地圖或是康熙年間的山水畫古
地圖,都清楚地呈現出某隆河下游與現今的河道有很大之
不同。其原因在於一六九四年的那場地震,產生了康熙台
北湖。在這之前,基隆河約是從番仔溝(今中山高速公路
重慶北路交流道下)注入淡水河,因而並未有葫蘆般轉兩
彎,而大浪泵社(今大同區)的位置,也與日後歷史演變
吻合口社子里所在的「麻少翁社」後來雖因地震使其社地
遭水淹沒,遷居士林、天母一帶高處避災,但其擁有社子
一帶的土地,也可在伊能嘉矩的口述訪談中證明,一八九
六年伊能嘉矩調查時,紗帽山山麓的新社僅剩四戶,五男
十女;舊社社仔一帶僅有七戶,男十八人,女十七人。

  因此,由這些地圖可以明白一六九四年前,台北地區
的河道與部落分布情景,毛少翁社的領域,約在基隆河北
岸山脈,磺溪、北投以東的地區,即在內外雙溪南北兩側
的地域;也了解到當時社子島並未產生,地形與今日截然
不同。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