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社子
土地之形成

滄海桑田話社子
•••清朝初期的康熙台北湖 •••一六九四年大地震

(取自 常民文化年刊3 土地之歌 1998)

●文 王志文老師

  在康熙三十三年(一六九四年),發生一場地震,使
得台北盆地部份地區陷落,形成康熙台北湖口

根據郁永河在康熙三十六年丁丑春(一六九七年),
會當事採硫磺於台灣之雞籠淡水,寫下一本《裨海紀遊》
的遊記著作中,曾提到當時台北盆地情形:

  初二日,余與顧君暨僕役平頭共乘海舶,由淡水港入
。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水道甚隘,入門,水忽廣
,漶為大湖,渺無涯埃。行十許里,有茅廬几二十間,皆
依山面湖,在茂草中,張大表余築也。余為區畫,以設大
鑊者二,貯硫土者六,處夫役者七,為庖者二,余與王君
、顧君暨臧獲共處者三;為就地勢,故錯綜散置,向背不
一。張大云:丁此地高山四繞,周廣百餘里,中為平原,
惟一溪流水,麻少翁等三祉,緣溪而居。甲戌四月,地動
不休,番人怖恐,相率徙去,俄陷為巨浸,距今干三年耳
」。指淺處猶有竹樹梢出水面,三社舊址可識。滄桑之變
,信有之乎?既坐定,聞飛湍倒峽聲,有崩崖轉石之勢;
意必有千尋瀑流,近在左右,晝夜轟耳不綴;覓之累日,
不可得見。

  由文中我們可清楚得知,地震發生的時間在康熙三十
三年(一六九四年)。而在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夏四月(一
七一七年)周鍾瑄撰《諸羅縣志》中卷頭所附之<山川總
圖>中,也清楚描繪康熙台北湖,並將平埔族部落為躲水
淹社地,而遷居高地的位置均描繪出來。

  而近代地質學第四紀之父林朝桀教授的地質鑽探資料
(台灣地形>中引述陳正祥教授言:「康熙三十三年(一
六九四年〕的大地震,盆地面陷落約五公尺,又形成台北
湖。湖面約與今日十公尺等高線地區相當,面積約一百五
十平方公里。,而他個人則持較保密態度,認為等高線不
一定與今日同,規模也沒有如此大。林朝棨教授在<台灣
地形>又提到:

  而康熙三十三年地震後之湖,應稱為「康熙台北湖」
,而區域不一定與十公尺等高線相符,因鳥台北盆地面有
由東南向西北傾動之傾向,枚當時之等高線形狀並非與現
令之等高線形狀一致;同時台北盆地之地變量不能代表全
台灣或台灣西斜面之運動量,尤其地震地變更屬於局部現
象。

  由以上的史書記載以及現代地質學的鑽探考證,我們
可以了解當時的大地震,確實引起了台北盆地內的河道地
形改變,並且部份地區陷落積水成湖,雖然陳正祥教授與
林朝棨教授對於陷落的地區與規模的大小有不同之見解,
但也都肯定曾有“康熙台北湖的存在,而由古地圖的描繪
與史書記載以及現代的地質鑽琛證明,現今社子島的區域
,在大地震後是沒入水中。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