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社子
土地之形成

滄海桑田話社子
•••清朝中葉沙洲浮現

(取自 常民文化年刊3 土地之歌 1998)

●文 王志文老師

  由於康熙三十三年(一六九四年)的地震中,陷落的
深度不深,再加上週遭山區原住民的火耕,以及後來漢人
的墾拓,特別是附近山區的伐木熬腦、種植茶樹,這些水
土破壞,都加速河川的侵蝕與康熙台北湖的湖積作用。使
得在基隆河與淡水河的交匯口,因河流的河幅擴大,流通
的減緩彥生沉積作用,社子島的沙洲地形漸漸浮現。此種
情形與今日大漢溪和新店溪交匯口的中興橋下彥生河中沙
洲是相同的情形,只是年代更早、規模更大。

  而在清朝乾隆年間,在今日社子島的地區,我們可在
乾隆、嘉慶年間的山水畫古地圖中,發現一個名字為”鹹
菜捕的沙洲島,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道光中葉的地圖,在
同治年間的淡水廳志地圖中,明顯地社子島已浮現出來,
並且是兩個島,今日葫蘆島的腰身是水道,而今日延平北
路七段頭,當地猶有「溪底的舊地名仍在使用,可以證明
之。

  在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台北府淡水縣地圖中,已
經明確地稱社子島為「中洲仔,今日延平北路九段一帶即
是「中洲里」,至此,可以明確的知道“社子島從康熙台
北湖中浮現,一直延續至今。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