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社子
文萃選輯

回首社子憶童年

●文 林志峰老師

   時候住在雙連的田寮,常常隨著年紀較大的鄰家小 孩到處亂跑,也因此常受到父母親的責打,但是頑皮的我 從來沒有因此而收斂,不到幾天便又舊態復萌,只要一有 伙伴招呼,照常又是四處亂闖。社子的港漧就是我兒時常 去的一個地方(台灣人把江邊稱為港漧),但這兒也是佈 滿危機的地方,常聽到小孩子在此跌落淡水河內慘遭滅頂 的消息,所以當父母親找不到孩子時(大約有半天的容忍 ),往往特別留意我們的去處。當我從外面興高采烈地歸 來,父母必會先責問到那兒去了,懼怕被修理的我,就會 事先編織一套自以為很完美而往往被識破的理由,其結果 當然大部分都被打得皮開肉綻,伴隨的哭聲更可謂響徹雲 霄。母親的責罵聲、棍子的鞭打聲、我的哭喊聲,再加上 阿嬤的勸阻聲(勸阻母親的責打),這些聲音的融合,繽 紛了我孩童時期的記憶。

   然明知道到河邊玩耍慘烈的下場,但是只要有同伴 登高一呼,一定能引起一群頑童的群起附和,尤其是到社 子去,更讓我們興奮不已。在那個年代(民國五十年代中 期),路上的車子不多,歹徒也少,孩童們比較敢於東奔 西跑到處玩耍。那時從家裡到社子,大都默契的齊集到台 北大橋下(當時稱為大橋頭),再攀上堤防的便梯,順著 堤防頂一邊跑跳一邊笑鬧。當時的堤防沒有今天這麼高, 寬度大約五、六十公分左右。我們一路往社子方向走去, 快到社子範圍時堤防就中斷了,我們必須從大約二公尺高 的堤防上跳下來(或許實際上沒有那麼高,但小時的印象 總是覺得很高呢!),玩伴們都會互相激將著往下跳;接 著就近到淡水河邊玩耍,有時後更深入到渡船場邊。看到 了稱為提渡的渡船,當時,心頭總有一股莫名的興奮,或 許是新奇、或許是天性喜歡江上泛舟的景觀;看著船從對 岸划回社子,或是緩緩向對岸盪去,我的目光總是被牽引 著,直到提渡抵達渡船頭才肯罷休。因此即使是已經過了 四十歲的我,一回想到那些畫面,也有著和當時相同的感 動。

   憶中在社子的活動,大約只局限在江邊捉招潮蟹、 摸蛤(當時不知其名,都將招潮蟹稱為毛蟹)。當時江邊 長滿了芒草,陸上也只有少數幾幢低矮的房子雜亂地佇立 在江邊不遠處,屋外則是一大遍菜園;這些小聚落的前方 ,江內總停放著幾艘舢舨,我們一群玩伴就會不顧危險偷 偷地爬上船去玩耍。如果被發現,大人從遠遠的地方就氣 急敗壞地叫喊斥罵,而我們這一整群小毛頭便死命的沿著 江邊跑開,讓江上的清風將我們放肆的笑聲逸散在江上。 江水日夜奔流,當年的江水、當年的景觀是絕非今日可比 的;而現今一代的孩童如何讓他們面對今日的河畔,想像 我們這一代童年所見的社子景觀呢?

   的童年雖然不是在社子度過,卻也住得離社子不遠 ,所以常耳聞家中長輩對社子的評論,以致於在我印象中 的社子是偏僻的、是落伍的、是台北市最困苦的一塊土地 ,它的發展幾乎停駐在農業社會的景觀。但短短的二、三 十年間,社子的景觀巨幅改變,完全喚不回任何農業淳厚 的氣息。社子的土、社子的水、社子的人,經過這一場大 蛻變之後,形成今日水泥叢林的景像,在渡船、菜園、古 厝逐漸消失的時光裡,我們有使命讓社子人知道社子的歷 史,也必須告訴下一代的社子人──老一代社子人眼中的 社子;讓他們知道:社子曾經如此美麗,社子曾經傳承了 這無數的生命──只不過人們忽略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