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社子
文萃選輯

潮進•潮退•咸草埔

●文 王志文老師

   據地質學家林朝棨(一九五七)和王執明等(一九七 八)的研究,台北盆地在更新世中壢期,約六萬年前因 為斷層作用,陷落而成為低窪的盆地,並產生河川襲奪 的現象,在約全新世台南期時,(距今六千五百年前到 五千年前之間),因為海進作用,海水灌注進來,形成 湖泊,地質學上稱為「古台北湖」。 而在此湖泊中,原本盆地中較高地勢的丘陵地區,則成 為湖中孤島,也成為最古老「台北人」生活的天地,如 芝山岩和圓山等地。

   清光緒二十二年也就是一八九六年,日本人粟野傳之 丞發現台北芝山岩遺址,接著宮村榮一又發現了圓山遺 址,都證明了在當時的台北盆地已有人類居住活動,並 利用湖中的島嶼棲息漁獵,並隨著盆地內的湖泊日漸淤 積,浮現出盆地底的陸地而遷居擴散其活動範圍。

   此,在歷代考古學者的努力之下,在台北盆地週圍地 區,發現了八十餘處史前遺址,遺址中有些發現到貝塚 以及干欄式高腳屋建築時的柱洞,都足以說明史前人類 之生活狀況。由這些發現中,可整理出台北盆地之史前 文化由先到後為:大坌坑文化、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 、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而其中在社子島上,曾發 現的社子遺址,是屬於十三行文化類型,其年代約在距 今二千年至一千年之間,最保守估計也有七、八百年的 歷史,在社子遺址中並有骨角尖器出土。而其位置在今 之雙溪口正對面的基隆河畔,在堤防以及河濱公園的開 發建設下,表土上幾乎已無任何痕跡可尋,但在未被破 壞的深層文化層中,應該還有許多待發掘的器物。

   於社子島位於漲退潮會影響的地區,地理學上稱之為 『感潮河川帶』,是與河川關係十分密切的地區,也是 容易受潮水影響的敏感區域。

   地居民的生活自然也受到這樣特殊的生態環境條件影 響,依河而生蘊育出各種謀生的技巧與行業!從最早之 史前人類的貝塚,可以知道在水之濱的人們,採集魚蝦 貝類而食,留下成堆的貝殼文化層,說出當時的生活型 態與採集為生的謀生方式。事實上千百年來一直留傳在 社子人的生活方式,『摸蜆仔兼洗褲』的台語俗諺,具 體而生動地說出這樣的場景,一直到二、三十年前,淡 水河遭受污染後,才在社子地區的人們眼前消失,轉而 成為現今社子人生命的歷史記憶,在四十歲以上的人們 ,這樣的景像是活生生地,也曾是他們童年生活的一部 份。

   了撿拾蛤仔、蜆仔以外,捕魚也是社子人自古以來的 生活方式,從史前時代的十三行文化,到凱達格蘭族的 麻少翁社,直到今日的漢移民的後代,是不分族群的延 續這樣的生活產業。捕魚捉蟹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的人類生存法則,這淡水河如母親的乳汁,孕育出許 多生命,餵養著河川兩岸的人民,也包含著社子地區的 人們,只是這一切在工業化的污染後斷絕,人與河川不 再那麼親近,兒童也不再以它為嬉戲的遊樂場。

   捕捉動物以外,在潮間帶的河埔地,長著一種草,台 語叫『鹹草』,中文正式學名為『茳茳鹹草』。這種植 物也與社子地區的人們,有過很密切的生活關係!

   於社子特殊的生態環境十分適合這種植物生長,使得 這種植物是河濱的優勢植物,直到今日仍然是如此。在 同治年間的『淡水廳志』的地圖上,即以『咸草埔』來 稱呼社子地區,可見其族群之繁茂,竟可以其命名為地 名。而與社子人發生密切關係,並非僅只有地名而已。 因為社子靠近大稻埕,在往昔這是一個非常繁忙的商港 ,市集的商業交易量大,買賣商品十分頻繁。在沒有包 裝紙和塑膠帶的年代中,『鹹草梗』是包裝的唯一選擇 ,在大稻埕的商業活動中需求量大,而這附近地區盛產 鹹草即是社子島,雖然是蠅頭小利但是數量可觀,也曾 為社子地區的人們帶來了一些外快,直到塑膠袋、尼龍 繩取代了它的功能才轉趨沒落。不過茳茳鹹草仍然直挺 挺地長在淡水河和基隆河濱,為過往的歷史留下見證。

   水河除了直接提供人們採摘食用的動植物外,它綿延 不絕的河水,即是一項可觀的資源。在農業上可灌溉農 田,在交通上可行水運,使舟楫往來順暢,這些都是在 陸運不發達時,最佳的『藍色高速公路』。而利用這些 水資源的行業,還有養殖業,養殖鴨鵝魚類,是農業時 代的社子地區重要產業,直到今日,延平北路七段仍留 有『塭寮』這樣與養殖魚塭工寮有關的小地名,而撿拾 被養殖鴨鵝群在河濱下蛋的『撿鴨卵』活動,是許多四 十歲以上的社子人共同記憶,只是這些記憶同樣在工業 化污染後,難逃消失的命運,因為水污染後,相關行業 都無法再存在。

   工業化過程中,基隆河上游大量開採煤礦,洗煤的污 染水順流而下,在社子島附近因水流平緩而沈澱,事實 上社子島也因為此原因而日漸將沙洲島成長擴大,而有 今日的規模。只是洗煤後的煤碴,在日積月累下,形成 一煤泥層,可以製造成煤球,因而也產生一種挖煤泥的 新行業,只是十分短暫,隨著煤礦業的蕭條,也跟著沒 落消失。另一個伴隨污染而起的行業是抓紅蟲,因為在 污染地區有一種細如縫衣線的紅色小蟲,是熱帶魚的食 料,也曾在基隆河和淡水河下游一帶興盛,只是這行業 也很快即沒落消失。不知是魚飼料業太發達,還是河水 的污染連紅蟲也招架不了?大概是兩方面的因素都有影 響吧!

   著都市的興起,在大興土木的影響下,建築用的河砂 需求量大增,因而社子地區的抽砂業興盛一時,直到為 了保護幾座橋樑的安全與穩定才禁止再抽砂,才使得這 些年來河濱沙洲又漸漸浮現成長,社子地區的生態又再 豐富起來,只是河水污染不是短時間能改善,要讓下一 代的兒童能無憂無慮地在河水中嬉戲,似乎還有一段漫 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