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社子
聚落與人文

社子島的常民文化 •••社子島的人文特色

(取自 常民文化年刊3 土地之歌)

●文 林志峰老師
   1998   

  早期的社子島大區域人文是由各個小區域聚落組合,
各聚落間的人文關係大體是各自發展,聚落的居民雖然大
多是由泉州府同安縣遷移至此,但是各聚落間的來往並不
密切,原由是當時社子島的陸上交通並不發達,出入大多
以船代步,完全靠淡水河、基隆河的水運,每個聚落都有
各自的渡船頭,出入毋須經過別的聚落
,每個聚落又因地
緣的關係,生活圈的擴展範圍的不同,如:葫蘆堵、社子
的擴展範圍大部份在大龍峒、大稻埕、艋舺。堤外的溪洲
底、浮洲、浮汕尾大部份是在五股、蘆洲甚至淡水一帶,
這樣的生活重心不同,時日久了,各聚落的關係自然就比
較生疏。

  聚落之間的關係生疏,來往的頻率更少了,這樣的情
況所發展的生活型態與信仰文化也都不同口直到日治以後
,陸上交通取代了水運,再加上一九六○、七○年代,中
南部的人口大量湧入,情況改觀,漸漸消失了早年人們的
生活型態,社會型態也由聚落文化走入都市文化,整個區
域形成規格化的都市生活。

  早期社子島的居民,生活擴展以堤防內外區分,堤防
內的葫蘆堵、社子一帶,居民的生活擴展區,分為陸路交
通及水路交通兩地,陸路交通大致以大龍峒為主,水路交
通以大稻埕,更遠則延至艋舺一帶。

  陸路交通大概沿今日之延平北路,步行至番仔溝搭渡
船便進入大龍峒範圍,水路的渡船頭大概在今日的重陽橋
下之淡水河岸,坐船至台北大橋下的渡船頭,再步行到大
稻摸或至九號水門碼頭,直接進入大稻埕。

  堤防外之居民大致都以水運交通為王,生活擴展範圍
以蘆洲、淡水等地,這些生活擴展範圍對社子島的居民息
息相關,甚至浮洲、浮汕尾之早期的居民都由這些地點遷
移過來的,如浮汕尾的李姓大戶家族,就是由蘆洲分支遷
移而來。

  社子島的居民,其生活日用品、農產品、拜拜、熱鬧
的請宴,都是利用水運的交通。當年渡船的碼頭,船來船
往的熱鬧情況,實非今日可想像。這些渡船頭大都在堤防
的建造以後,即消失無遺,連一些當地耆老只能用模糊的
印象,指出一部份渡船頭的位置。

上一頁 下一頁